台灣疫情爆發需要控制 亞洲疫苗進度緩慢
2021 年 06 月 12 日 11:57:19 | 留言
疫週刊|看國際 ep13. 疫情總覽
作者:姜冠宇 醫師
台灣疫情受世界矚目,台灣重症能量如何紓緩?如果風險回歸社區,民眾未來該如何自我照顧?本集邀請胸腔科黃軒醫師來談快樂缺氧,以及台北市議員王世堅辦公室主任沈志霖說明台北市新冠重症外轉案。
目前台灣的疫情,必須儘快想辦法加強措施,壓低確診數;不然,不僅我們目前每日確診人數已經遠超越韓國水平,也即將要和日本(每百萬11.39人)形成黃金交叉了。
日本的狀況是在全亞洲疫情上揚時,死亡率成長速度僅次於印度,兩週內成長了76%,造成醫療瀕臨崩潰。
而在印度看來疫情趨緩之際,另一個疫情上揚非常誇張的則是馬來西亞,近期新確診樹超過九千人。
在每百萬人確診數平均統計上,印度高峰下來後,馬來西亞已經形成了與印度的黃金交叉,成為亞洲的重災區。根據馬來西亞朋友的反應,醫療非常吃緊。
亞洲疫苗進度
迄今為止,亞洲接種率最高的國家是塞舌爾、馬爾地夫或新加坡等微型海島國家們。雖然新加坡在 5 月 18 日每 100 人中註射了超過 58 劑,但馬爾地夫和塞舌爾最近分別達到了約 86 劑和 134 劑。這是根據研究項目Our World in Data收集的數據得出的。
擁有龐大人口規模的印度和中國,在研發出自己生產的疫苗後,排名也衝到很前面,分別是印度每100人中有36.6劑以及中國則是每100人中有14.1劑。只是疫苗作用緩不濟急下,相對疫苗接種成功並沒有保護印度免受毀滅性的第二波衝擊。
亞洲接種起步較晚的國家,每 100 人的接種量仍不到 10 劑。其中包括越南、台灣、巴基斯坦和日本。
巴基斯坦受到的打擊更大,沒有獲得良好的疫苗供應,這可能是因為它既不與中國結盟,也不與印度結盟。
儘管已準備好舉辦東京奧運,但自2月17日開始以來,日本的疫苗接種數量仍然很低,約為每 100 人 7.5 劑。
自2月25日開始使用AZ和Pifzer疫苗以來,韓國也迅速增加了接種量,達到了每 100 人接種 11 劑。
疫苗未來多重選擇
自己研發疫苗自己救,或將成為後續疫苗普及與發展的趨勢。
有可能對於自己民眾而言,當外購疫苗足以滿足國內醫護軍警、長照機構和年長族群,台灣其他廣大民眾可能需要依賴的是國產疫苗。
國際產業上,加強注射、兒童接種甚至鼻內給藥都是與第二代冠狀病毒疫苗有關的熱門話題。
數據顯示目前有超過 60 種疫苗被列入第 1 階段或第 1/2 階段試驗,而在臨床前試驗中的候選疫苗多達 184 種已在世衛組織註冊。
截至5月25日,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伊朗和土耳其進入了第二階段,而哈薩克、巴勒斯坦和古巴已經進入了第三階段臨床試驗。
據日經新聞報導,對於希望進入關鍵階段 3 試驗的開發商來說,資金是一個重要因素。報告稱,這些資金可能來自與大型全球合作夥伴關係,也可能來自各自的政府。
韓國篩檢策略
最近團隊醫師重回快篩站支援的親身經驗,感覺到萬華區快篩陽性率有下降的趨勢,如果後續沒有新的感染源,確診數壓低應該可以見到曙光。
當然,篩檢本身不是降低疫情的辦法,但是可以有效呈現疫區控制狀況。但若未來又不幸出現不同地區的感染源,那可能就可以參考其他有經驗國家的應對策略了。
美國 Health Affairs 醫學雜誌於 5/25 的文章中有提到韓國篩檢策略。韓國維持篩檢能量的策略,大概是:
- 積極投資
- 由中央統籌,讓測試方式不會受開發商限制
在美國,開發商會限制實驗室使用該篩檢方式。只能使用自己附帶的儀器,這是限制美國檢驗能量的另一層問題。韓國透過中央統籌的運作方式,避免限制測驗的能量。
- 篩檢點網路建立
韓國建立了檢測點網絡,並將檢測結果輸入到複雜的接觸者追蹤系統中,這包含醫院內和周圍的地點、行人式步行篩檢站、和得來速式篩檢站。凡可疑案例都是居家隔離14天,韓國目前統計違規率僅0.2%,這是韓國疫區控制的重點
無論是疫苗普及策略,或是社區擴大篩檢搭配管理,都是旨在壓低確診數
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唯有盡力配合接種疫苗和公共衛生政策,並自主以第四級管理層級減少群聚現象。
壓低確診數,才是減少重症需求成長的方式,才能幫助重症醫療不要被消耗殆盡。
分類:文章列表, 疫情總覽, 疫週刊 | 看國際 ep.13
本文作者是pandeweek